辛允星:难以忽视的“双标”和言语悖论
2022-03-12 21:42:46
  • 0
  • 0
  • 30
  • 0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网络舆论可谓翻江倒海、风云诡谲,让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面对“小道消息满天飞”的尴尬情景,我只好选择一并怀疑的态度,既不相信俄国大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捷报,也不相信“西乌联盟”战果辉煌的资讯。我甚至武断地认定,很多人其实都只是在按照自己的价值立场与结果期待进行各色的“信息剪裁”,然后一厢情愿地构建出足以满足自身心理与情感需要的“虚假事实”,以此来证明自己立场的正当与正义。

虽然我“无力讨论”关于详细战况以及前线发生的具体事实问题,却可以方便地对与其相关的中国网络舆情进行“话语逻辑”方面的分析,正所谓——各位放手研究俄乌战争,我来认真研究各位的“研究结论”吧!在之前写的一篇名为《俄乌战争引发的争论及其本质》的小文中,我整理出了两个意见阵营(即亲俄派、亲美【西】派)各自的“思维倾向”,并指出这种意识形态分歧正是各种具体观点形成尖锐对立的深层次原因。既然如此,我们能否通过某种“话语逻辑分析”来寻找被意识形态支配的各种观点所隐含的“悖论”呢?或者说,抛开具体事实证据的支撑,我们可否找到各种言论的“逻辑不自洽”问题?

沿着以上所说的思路,我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并且很快就发现了网络舆论当中各种各样的“荒诞”。比如,有网友一边大声说着“国弱无外交”、“正义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国际关系中有的只是利益”,一边却把某些国家(以俄为典型代表)及其政治人物塑造成“正义的化身”;一边极力主张“西方对俄的围堵是霸权”,一边却认定“俄发起的对乌战争是自卫”;一边强调国家的独立自主权,一边却责备某国民众的愚蠢和“自作自受”。显然,这些言论已经暴露出典型的“双标”问题,并导致其最终陷入到一个个逻辑悖论中,这十分类似于如下表述——所有人都符合“人性恶”假设,但唯独A、B、C不符合。

再比如,有网友起初“欢呼”俄军的闪电战取得了奇效,但后来当俄军的推进速度放缓时,又说这只是因为普京太过仁慈,担心误伤平民,才导致不能放开手脚...仔细想想,刚还雷厉风行,深得“粉心”,转眼间就变得侠骨柔肠,善心大发了?同一个人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发生态度上的重大改变,是否可能?难道起初的闪电战就不会误伤平民?这不符合常识嘛!然而,有的人就是要坚信“事实如此”,谁又能怎么办?我想说的是,任何人崇拜任何人(或物)都是一种“个人自由”,但因为崇拜就无原则地进行“道义美化”则是典型的无聊行径了,因为这正应了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一个萝卜两头切,左右都是你的”。要么谈道义、要么论实力,硬是把二者混淆在一起,必然容易导致“双标”, 出现逻辑悖论。

与以上情况相关的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网友“评议”是这样的:面对俄罗斯大兵压境,当所谓的西方国家不积极帮助乌克兰的时候,就是“出卖朋友”、“不讲义气”,所以很坏;而如果帮助乌克兰,那就是进一步加剧矛盾,从而做实了他们“背后使坏”的猜想,似乎这些国家无论如何做出反应,都只能是一个“坏角色”。在此,我想说的是: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反西方”自然也属于个人自由选择立场的范畴之内;但是,如果有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已经不惜借道这种“自打自脸”的方式,就显得水平过于低劣了,尤其在一种纯粹猜想(乌方从未公开承认被他国“引导”)的状态下,这种做法更加显得如此。

除了以上这些言语逻辑悖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更加诡异的言论,比如,有网友动辄就信誓旦旦地指出某某政治人物的“内心想法”,说他如何为国家命运而苦恼,如何为万民福祉而沉痛,大塑什么“硬汉柔情”的伟光正形象;而同时又将另一些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得“阴暗无比”,将一个接一个的“阴谋论”猜想套在他们的头上,恨不得剥其皮、饮其血。看到这些言论,我只能感慨万千:这些言说者的属相似乎都是“蛔虫”,他们可以在全球各国政治人物的肚子里来回穿梭,着实让人哭笑不得!但凡懂点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政治人物的“性格复杂性”远超一般人的想像,言说如此两极,必是笑柄无疑。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论调”截然相反的观点同样也表现出了类似的问题。比如,有人用曾经的中乌友谊(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来论证中国当下应该对乌持支持立场,也有人借历史上的多次中俄领土纠纷来论证中国当下不应该支持俄国,甚至有人企图通过俄国内局部的反战游行来说明普京如何不得人心,还有人趁机刻意渲染一些欧美国家的领导人如何勇挑道义重担等等。对于这些言论,我同样表示不能接受,国际政治好像从来都是此一时、彼一时,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并不适用于“投桃报李”的民间交往法则。同时,我不太相信“反战”是俄罗斯的主流民意,因为决策者毕竟是经过特定的民主程序确定下来,该国的文化传统也确实可能并未真正改变;我也不太相信那些西方国家的领导人真的会把“国际道义”放在决策考量的第一位,而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即,常识不允许我们对任何人(群)进行道德上的美化,否则就很容易犯下认知上的错误。

正是因为对以上这些“逻辑悖论”和“常识”的时刻警醒,我才得出了如下一系列关于舆论“焦点”美国的认识:它肯定有自己独特的国家利益,其政府不可能优先站在世界大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更不可能牺牲本国人民的利益去维护他国的利益或者所谓的国际道义;但这个国家在世界上“霸道了”上百年之后仍然能获得全球70%以上国家“态度上的支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拥有全球唯一的超强军事力量,也参与了无数次的军事行动,却在近百年内没有继续扩充自己的领土,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些事实又足以证明了它的能力和魅力之所在。按照这一思路继续分析,我们可能会发现,当年的苏联解体肯定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之遏制战略有关,但苏联为首的政治阵营不也同样遏制过美国阵营吗?为何在苏联阵营解体后,西方阵营不仅没有解体,反而可以不断吸引更多成员主动加入呢?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关于国际政治竞争的“中性”论题,很难进行道义评价,最后却被某些人莫名其妙地解读成了“邪恶压垮正义”的故事,这就丧失了最起码的政治学常识。

延续上面的论述,我们就可以来审视当下特别流行的一个观点了——俄乌战争其实就是双方和其他欧洲国家都“中了美国的圈套”,因为战争的预计结果对美国最有利,而对其他欧洲国家都不利。通过结果反向推论原因,倒也是一种逻辑思维,但是主观意图和客观结果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想做好事却带来坏结果,想做坏事却带来好结果,两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用这种思维看待一场战争很可能会出现重大偏差。如果这场战争客观上对中国有利,难道就可以说中国也是其推动力量?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么多欧洲国家为什么都看不破美国的“阴谋”?或者即使看破,为何也没办法避免“入其彀中”的后果呢?难道我们能假设几亿欧洲人的智商不够高?言及至此,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一个个作为“普通人”的言说者之自恋已经到了何种程度,简直让人咂舌!

如果说,各色的阴谋论已经经不住“逻辑”的敲打,其“双标特色”与“充满悖论”的缺陷已经暴露无遗,那么,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有如下几个:第一、面对强敌的入侵,乌克兰人民为何没有像当年的利比亚人民、伊拉克人民那样去主动推翻他们的现任政府,而是团结在其周围共抗外敌?第二、两国交战,其中一方动辄对全世界进行“共同毁灭讹诈”,到底有何正当性的道理?第三、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长期不佳,是内因还是外因更加重要?第四、某国家在世界上严重“缺朋友”,是它自身应该进行反省,还是其他国家需要反省?第五、如果一个国家离开了别的国家就出现经济困境,而别的国家离开了它却可以照常发展,那么哪个国家应该向哪个国家低头?想通这些问题对更好地理解俄乌战争很有帮助。

最后,我们回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问题上来。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鲜明的“二元对立思维”,如今我却发现,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其实更鲜明,像“非黑即白”、“敌人的敌人即朋友”等思维倾向尤其突出,而这应该就是关于俄乌战争的网络舆情之所以呈现当下状态的深层文化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写过一本发行量超过50万的名著《偏见的本质》,本书从理论上很好地揭示了人们的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同时还告诉我们,理性知识虽然可以改变人的认知,却不容易改变人的态度,可以相信,这些理论观点正在中国大地上被反复证明,一波又一波网络舆情的“表现形态”就是最好的例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