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松动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高校人才的自由流动已经成为常态,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这种态势的发展显得格外迅速。其中,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人才大规模地流向东部地区的高校,尤其引人注目,即所谓的“凤凰东南飞”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标志性案例应该就是兰州大学的衰落。为了遏制该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国家教育部多次发文,采取政策措施,对其进行“原则性”干预,明确表态“不鼓励”乃至反对东部高校到中西部“挖人”。
关于中国高校人才流动,人们通常都将其归因于众所周知的“待遇差异”,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人往高处走”现象,似乎经济利益驱动是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原因。从部分案例来看,这种说法确实可以提供比较充分的解释;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情况,它却难以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比如,某高校的A教授已经获得了比较丰厚的物质待遇,甚至还享受到较高的荣誉地位(比如,被冠以XX学者称号),或者担任行政领导,而他所流向的B高校并没有为之提供更好的待遇条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流动,对此现象,应该如何解释?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格外关注另一个现象:某些高校一方面不惜花费大价钱从外部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却对本校内部高水平教师的某些诉求“保持冷漠”,从而导致校内人才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最终流向其他高校。比如,Z高校为新引进教授提供“解决配偶(需要特定的学历等资格)工作”待遇的政策已经持续多年,但是,已经在本校M学院工作十年、学术水平远高于新引进教授平均水平的F教授却始终未能享受此待遇,于是,他无奈地决定向其他高校“流动”。对于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理解?
对于这些“看似不太必然”的高校人才流动现象,如果有朋友向当事人询问其中情由,很多情况下都会得到一些“不疼不痒”的理由,比如,“为了换个环境,改善心情”、“找个养老的好去处”、“方便回家乡探望亲人”等等。但实际上,背后真正与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高校内部权力格局的“不断洗牌”,以及由此带来的员工队伍“整合”;或者也可以说,高校各级领导(包括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学科带头人)定期更换,新任领导为了巩固地位,就需要所领导的教职工队伍进行更新。我相信,这才是更多的人才流动现象所隐藏的奥秘。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传统,读书人之间的关系历来不好处理。对于中国高校而言,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掌握行政权力的各级领导希望下属能够密切配合自己的工作,而享有“读书人”身份的下属则努力追求人格的独立;再加之高校毕竟不同于政府机关,“行政权力”虽然经常处于主导地位,但很多时候又难以彻底征服“学术权威”,因此,当二者不能“统一”或“协调”时,它们之间的交锋就难以避免;特别是在某(些)领导被下属“集体鄙视”的情况下,这种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
鉴于中国高校内部存在着天然的“领导—员工”二元对立式权力格局,所以,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换经常会带来一系列的权力调整与重组需要,反复出现如下情形:当某位领导引进一批人才,形成一个科研与教学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然”,也相对容易实现“和谐”的目标;但随着团队领导人的更替,新领导需要确立自己的权威,而旧的团队成员却未必“买账”,从而导致错综复杂的斗争与博弈。对新领导而言,职工队伍成员更新的“需要”便随之形成;用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来形容这种情形,再合适不过。
虽然中国高校各级领导都在公开场合宣讲以“学校的发展”为本,提倡尊重知识、珍惜人才,但实际上大多都以“个人利益得失”作为工作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为了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他们几乎“本能地”希望通过某种工作方式与技巧,将“不配合工作”的下属驱离,同时又尽力将其他下属成员转变或替换成为自己的“铁杆嫡系”。两种“策略”由此被水到渠成地创造出来:一边“花大价钱”引进新的人才,另一边则对旧存的某些人才故意给予冷遇,甚至在职称、职位、荣誉评定等方面设置障碍,以促其“默默”负气出走。
中国高校各级领导大多都清楚地认识到:因为很难“调动”,那些没有多少科研与教学成果的普通员工大多会安于现状,服从权力安排,而因为没有“人脉”根基,新引进的人才大多也都会比较配合领导的工作,至少短期内很难形成“对抗性”集团;只有那些学术水平较高、可能被其他高校引进的“旧人才”才有底气在领导前面持“清高姿态”。因此,对于他们而言,通过“清理”一些有历史根基的“旧人才”、引进一批孤立的“新人才”来完成对本单位人员队伍的“更新”与权力格局的“重组”,确不失为一套巧妙的权谋方案。
当然,中国高校人才流动还有另外两种“少数”情况:一是,单位领导虽然没有更换,但其某位(些)下属的学术水平取得突飞猛进的提高,导致领导嫉贤妒能,或下属不服气且欲意取而代之,于是,二者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导致一方出走;二是,尽管单位领导出现更换,但“旧人才”并没有受到新领导的排斥,甚至还备受重视,只是由于看不惯“新情况”他们便主动走人。很显然,与前面所说的“多数”情况相似,这两种情况下的人才流动同样不是因简单的“经济利益驱动”所致,而是中国高校权力格局调整的一个必然结果。
总而言之,与其它政治或社会组织一样,中国高校同样充斥着高度雷同的科层权力运作逻辑,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一个“组织”的高校是抽象的,但作为“生物人”的高校领导却是具体的;人才的存在虽然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但当这种存在影响到了生物人的权力施展时,他们就不再是“需要珍惜”的对象,转而成为了需要清除的障碍;于是乎,在无形的权力魔掌推动下,人才更替成为必然。我相信,只有从这个视角来审视中国高校人才流动现象,我们才能抓住其中要害,理解更深层的奥秘所在。
转自:“南都观察家” 微信公众号